藏族血腸是藏族自治區當地的特色美食之一。藏族血腸其實是我們熟知的香腸中的一種,然而不同的是,它裏面灌的不止是鮮肉,含有更多的是動物的血,因此得名血腸。藏族地區的農、牧民,每宰1隻羊,羊血不單獨煮食,而是灌入小腸內煮熟吃。食用起來,具有不碎、不渣、不脫皮的特點,口感清香軟嫩,不膩不柴。
做法:
(1)把最好的羊肉剁碎待用。
(2)在羊血內加適量的鹽、花椒、少許糌把粉與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腸內,用線系成小段。
(3)製法與制香腸同。
(4)血腸的烹煮,將灌好的血腸,放開湯中煮沸,煮至血腸浮起,腸成灰白色,約八成熟時便起鍋,裝入盤內,全家席地圍坐,割而食之。
麵條是中國大地上一個美食,基本是處處都有,不過西藏自治區那長年生活在高原環境下的藏族同胞們所發明的藏式麵條卻格外的與眾不同,像中國的南方,麵條是一個比一個精細,講究的是白凈透亮,而樸質勤勞的藏族同胞們所食用的麵條卻偏黃,乍看起來不是那麼的美味,其實藏式麵條的味道,絕對讓你大跌眼鏡。
藏面,是傳統藏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你說它是正餐也可以、說它是小吃也可以。說是正餐,藏面的量不多,一般吃一碗不太容易飽腹;說是小吃,也屬於面類,在茶館麵館才有賣,沒有街頭小攤賣。
第一次吃藏面的人肯定 會有深刻的印象:藏面跟平原地區的任何面種吃起來口感都不一樣。藏面乍吃起來可能感覺不是非常習慣:裏面好像是夾生的。其實這是藏面的特點之一。雖然藏面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面,很多人以為在原料上也具有西藏特色。其實不然,藏面也不是用青稞面壓制而成的,而是由小麥粉為主的。西藏地區的居民雖然從六七千年前就開始種植春小麥,但小麥在西藏地區的產量和質量始終不是很高,小麥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不適宜批量種植,所以西藏的小麥有「包包子包餃子露餡兒、做麵條碎成段、做成饅頭沾牙」的說法。
基本上酸奶渣是酸奶的原型。具備酸奶的一切功效,更甚的是酸奶渣並沒有經過任何加工,更加天然。在傳統方式生產的奶渣,脂肪(18%)。而低脂肪乾酪(不超過3%)的規定。
奶渣是從牛奶奶中提制而成。把牛奶打制分離出酥油以後,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后冷卻即成酸奶水,把它倒入竹制斗形濾水留在竹斗濾器中的就是奶渣。
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極強的助消作用,外出藏民常帶奶渣以防水土不適。用酥油煎奶渣加紅糖而成的煎奶渣是內蒙古人待客常用的一道菜。
藏民外出帶着,煮茶時各自的碗中放一塊,喝起來時增加有酥油茶里酥油的味道。事實上奶渣即起着酥油的作用。喝了幾杯也浸泡了十來分鐘后,奶渣會變軟,藏族人民把它當零食直接吃。泡軟后加糖加奶加各式調味料都可以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