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碗的製作工藝一般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木碗製作過程可分為五步:一是選材,二是風乾,三是制坯,四是細磨,五是上色。選材以節大、疙瘩多的為佳,就算運氣很好,一天也不一定能找到一根合適的材料。節好的,樹材可能不好,樹材上佳的,又不一定能碰見好的節或者疙瘩。選好材料,背回家之後,需要將材料用土或者肥料掩埋,或者掛起來風乾20天左右,這樣可以去掉水分,避免材料破裂。接下來就是技術活兒了,先粗加工,製作成胚,再細磨、上色。其中,「細磨」兩字說來容易,做起來至少要花一天的時間,木碗最後必須要做到四周的厚薄均勻,劃線也要準確,碗底平穩。最容易出錯的就在這裏,一個木碗花上一天的時間,勉強成型,結果在最後的打磨過程中破裂掉,於是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宣告作廢。最後的上色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了,一般都是先上紅色染料,再刷一層清漆,這樣木碗會呈現出橘紅色或者黃色。
加查的木碗,還有一種是用雜木製成,具有防毒功能,非常名貴。這種木碗的選材非常講究,是用一種寄生的植物,藏語名為「吧」,做出來的木碗木質黝黑透亮,紋路非常細,若是配上銀飾,則可以十分明顯地預防毒藥,這在以前,可是日常生活和外出旅遊的最理想餐具。
木碗分「男女」,大小各不同。在西藏,木碗有着非常特殊的含義,不僅是生活人必需品,也是身份的象徵。藏族同胞有隨身攜帶木碗的習俗,對很多人來說,木碗遠比黃金更為珍貴,有的人一生只使用一隻木碗,並且會選擇將這隻木碗傳給子孫後代。隨身攜帶木碗並不是個人習慣,而是一種群體行為。長久的使用過程,發展出來獨特的木碗文化。
西藏人家裡,每家都有2~3隻造型非常華麗的木碗,大小不一。這其實是非常有講究的,大的木碗,是男主人的,小的木碗,是女主人的。整個碗形也有很大的區別:男用碗低矮,開口大,顯得穩重,女用碗的形狀則要修長得多,並且非常注重光滑程度。
普通人家,就是純粹的木碗,而如果家庭條件稍好的人家,木碗上面還有許多裝飾。他們的木碗,一般都是銀質碗蓋,上面雕刻着吉祥的圖案,家境特別好的人家,木碗的碗身會鑲嵌許多金銀。碗沿上鑲嵌的,主要起裝飾作用,碗底鑲嵌的,不僅是裝飾,還可以讓客人明白:我的酒,你可以放心喝,沒有毒。碗腰處,會留出一個地方,讓人明白碗是木材作的。這也變相地說明了在西藏,木碗比金碗更受人歡迎。最富有的人家,仍然使用木碗,只是這個木碗上面會鑲嵌許多寶石。
木碗在古代隨身掛在腰間古代西藏官員,隨身佩有一個碗套,俗官掛在腰邊,既是一種裝飾,又是官階大小的標誌。俗官掛在腰間的這種餐具叫「賈赤布雪」。「賈赤」是漢式小刀,「布雪」是裝在緞制碗套里的木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