氆氌
氆氌是傳統藏族服飾中毛織.物的主要代表。其紋理厚重,精細,柔韌。
拉薩地區
拉薩地區的服飾搭配非常講究,色彩運用高雅的色調、裝飾不求堆砌,對面料、色彩的選用要求較高,面料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垂感性較好的面料。盛裝則是內穿絲綢襯衣,外套無袖綢緞藏袍。戴織錦緞皮帽,藏語稱為
次仁金鍋」帽。耳朵兩旁佩戴「埃果",胸飾為「噶烏 。
昌都地區
康巴人最喜歡用珠寶來裝飾和美化自己,以此來襯托自己的英姿倩影。他們對瑪瑙、九眼珠、珊瑚石、琥珀、珍珠、松耳石、象牙、金、銀等貴重寶物的裝飾品有着特殊的愛好。頂飾由二顆深紅色珊瑚中間夾- -小塊綠松且石組成馬鞍形狀。
石珠和管狀骨珠相互串聯的項飾組合法,至今仍是康巴人珠寶串聯法的基本方式。
牧區婦女頭飾以臘黃色的琥珀為主。昌都嘎瑪、拉多、面達以及江達等地的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頂只戴一-顆黃色的琅琅,而已婚女性至少要載三顆以上琅琅以此來區別少女與已婚婦女。
阿里地區
阿里由於其交通不便,相對封閉,其服飾還保留了吐蕃時期的特點。阿里地區盛行羔皮袍,製作精細。其中尤以普蘭婦女服飾最為獨特。
普蘭婦女模仿孔雀而成的「孔雀」服飾為:頭戴「町瑪」,耳飾珊瑚、珍珠等串成的長約10餘厘米的長耳墜,以帽和耳墜象徵孔雀的頭冠:背部披白山羊皮「改巴」,上鑲帶圓形花紋的粗氆氌條,象徵孔雀背部,「改巴」 周邊鑲嵌帶圓形花紋的棕藍彩色氆氌,是為孔雀的兩翼,「改吧」 底部開為三叉,是孔雀的尾羽。
那曲地區
那曲地區的婦女的藏袍在衣襟和下擺也有用黑絨鑲邊的紅、綠、藍三道寬10厘米左右的平絨裝飾,頭飾多梳成小辮,髮辮上裝飾有松石、珊瑚、貝殼、銀幣等,腰間掛奶鉤、奶勺、針盒、火鐮、小刀等。奶鉤是婦女擠奶時的一種用具,由於在它上面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雕花以及瑪瑙、松石之類的鑲嵌使它成了藏北婦女必不可缺少的裝飾品。
林芝地區
林芝地區界于藏南河谷區和橫斷山區,布滿了原始森林,為了便於勞動和適應自然條件,除了穿藏袍外,男女還穿寬肩無袖的套頭長坎肩稱「古體
「古體」一般由氆氆製成以黑色為主,鑲以織錦緞花邊,也有用猴皮、熊皮製成的「古體」。婦女不系「邦典」,戴銀制腰帶和項鏈,頭戴錦緞圓形小帽,帽角在側表示未婚,帽角向後表示已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