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比較大的佛寺,一般都有塔,據說起初塔的作用是用來供藏佛舍利的。而在 西藏喇嘛寺廟的塔,有的是供藏大活佛的肉體及舍利,有的則是用來藏經的。所謂經塔之"經",並非是在白紙上印黑字的那種經書,而是在磚石上刻上經文,貯于塔中,塔的周圍也寫上經文。很多塔都築得不高,塔面刻着或寫着經文,便於藏胞們閱看,他們每繞塔轉一周,便認為已念經一遍了。
初到西藏的人,感受最深的是西藏濃郁的宗教氣氛。你看 那寫着經文或繪有佛像的各色經幡,在家家戶戶的房屋,上、帳篷上迎風飄揚。布達拉宮的經幡像節日的彩旗,從宮底一 直掛到宮頂。布達拉宮和藥王山之間的經幡竟長達100多米。拉薩市內許多街道跨街拉着一串串經幡,就像北京長安街上迎接外賓時掛起的彩旗。架在拉薩河上的一座小橋,遠看橋上好像開滿了鮮花,近看原來是掛着的經幡。就連那正在馬路上行駛的車輛都掛有經幡。總之,無論在拉薩,還是在日喀則、昌都,也無論是在神秘的林芝叢林,還是在原始的康巴部落,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經幡。
經幡作為福運升騰的象徵物每年都要換新。換新的日子不能隨意選擇,它是根據藏族歷算,選擇在藏曆新年初一過後某一個良辰吉日。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樓頂上,舉行一次隆重而歡樂的插經幡儀式,藏語里這個儀式稱為「托隨」,意為祭神祈福儀式。
代表藏民信仰與崇拜的經幡(又名風馬旗),最初見於噶舉教派(白教)的"牟沓"之上。隨着佛教的發展,經幡的應用範圍從牟沓之。上發展到屋頂、山頭、大樹、橋樑、佛塔寺院,從白色發展到紅、黃、藍、白、紫、綠等多種色彩;形狀從正方擴大到長方、大寬條,甚至還有組合式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