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微信號ID):14702881350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昌都景點三:西藏鹽井千年古鹽田
發佈:2020-01-02 11:27:47

昌都景點三:西藏鹽井千年古鹽田

昌都景點三:西藏鹽井千年古鹽田,產出的鹽有桃花鹽之稱,這裏可以觀賞到手工製鹽的全過程,西藏千年古鹽田旅遊是一道獨具風情的人文風景線。


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約有1300多年歷史。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3200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這裏可以觀賞到手工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生產工具、勤勞樸實的鹽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

鹽井古鹽田位於芒康縣納西民族鄉,距縣城107公里,214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米左右。「鹽井」是由於產鹽而得名,鹽井藏名為「擦卡洛」,「擦」即意為鹽,就是生產鹽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鹽井就有曬鹽的歷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這裡有純樸的民俗,當您看到房內的鍾乳晶鹽,一定會把您引入水晶宮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麗的大奇觀。

製鹽是鹽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鹽井人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目前有鹽田3454塊,從事製鹽勞動的純鹽民有64人,農牧勞動和製鹽兼營勞動的人有2013人。鹽的生產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人從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幾米至十幾米的深處,將滷水背上來倒在鹽田裡,經過強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發,完后就是鹽粒,晒乾運入市場進行商品交易。每塊鹽田產鹽約十幾斤,三至五天掃一次,天氣不好的時候十五天左右掃一次,桃花盛開的季節也就是農曆二、三月份時的鹽產量最高,質量最好,價格也比平常高。年產鹽量約300萬斤,收入100萬至130萬左右。鹽的銷路比較廣,除銷往西藏昌都的貢覺縣、察雅縣、左貢縣、八宿縣、芒康縣、林芝的察隅縣外,還銷往四川的巴塘縣、理塘縣、康定縣,雲南的德欽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等地。主要是以鹽、糧交換的方式為主,特別是牧區最喜歡鹽井的鹽,說牲畜吃了此鹽身體長的較為結實、肉多。

鹽井是塊風水寶地,鹽井村就駐紮在山神的懷裡,因為這裏從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過去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現在是國道214線的必經之路。歷來就是各種商品集散地。

鹽井歷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佔一方的時候就有鹽田,傳說在朵康六崗當中,芒康崗是產食鹽的崗,所以很出名。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羌巴爭奪鹽井食鹽而發生的交戰,叫「羌嶺之戰」,最後格薩爾王戰勝了羌巴,佔領了鹽井,活捉了納西王的兒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後期,納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薩爾王的納西大臣,鹽田給了納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現在還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製鹽生產方式。

鹽井的鐵鏈木橋自「茶馬古道」開通至今,是藏漢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解放以前,那裡集聚着很多來自雲南德欽、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馬幫群,交易各種物資,主要有藏族的鹽、羊毛、羊皮、絨毛、青稞等東西和漢族帶來的茶葉、哈達、瓷碗、布匹、紅糖、白砂糖、粉絲、大米等商品。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採鹽高峰期多在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鹽和白鹽的顏色與土質有關。紅鹽產量高,但價格低;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量少,略貴。世代採鹽的鹽井人最怕陰雨連天,日照不足,出鹽極慢且少,還容易出現水患沖毀鹽田。




——西藏定製旅行——

我們自成立以來,始終專註做好一件事:
不用辛苦看攻略、做預訂、查簽證資料
不止機+酒,幫你搞定一切
為你私人定製一次難忘的旅行


147028813507*12小時客服電話
147028813507*12小時服務微信
09:00-23:00工作時間